当前位置:首頁 > 講座會議 > 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喜迎二十大】形势与政策学习专题电子教材

中經大2年前 (2022-10-13)講座會議1283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喜迎二十大】形势与政策学习专题电子教材



  •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坚定不移从严管党治党,经过坚决斗争,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一、党要管党 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2022 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个年头,十年磨一剑,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
    1. 八项规定吹响了作风建设的“集结号”
    从整治“会所里的歪风”、刹住“车轮上的腐败”,到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再到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我们党从制定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这个“小切口”入手,推动形成正风肃纪、激浊扬清、刷新吏治的新气象。
    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2012 年 12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带头作出承诺、发起号召,对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提出要求:“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从参观展览沿途不封路,到在河北农村踏雪访真贫;从赴广东考察工作时吃自助餐,到去北京庆丰包子铺排队点餐……习近平总书记言出必行,为全党改进作风树立了光辉榜样;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同样以身作则,形成了强大的“头雁效应”;中央政治局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听取贯彻执行八项规定情况汇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纠正“四风”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据统计,从 2019 年至 2022 年 5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有 56 个、32 个议题涉及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整治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牟取私利、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群众办实事等作出 170 多次重要批示,为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建章立制,巩固建设成果。中央八项规定出台 8 个多月后,中央纪委建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制度。2013 年 11 月 18 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发布 2013 年 9 月份全国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查处数据。2022 年 6 月 27 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 2022 年 5 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当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778 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 11299 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 7822 人。现在,每逢年节假期、重要会议等时间节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会通过集中通报曝光、开设监督举报专区等形式,对纠“四风”发信号、提要求,持续释放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此外,中央先后制定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数十部作风新规,把抓作风从严的要求落实到纪律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等法规制度中;中央各部门相继完善了公务接待和差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各地区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相关配套制度进行系统梳理,查找制度短板,完善配套措施。八项规定一子落地,党的建设满盘皆活。一条条制度红线逐渐捆住“任性的权力”,刹住少数领导干部的不良习气,有力推动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2.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腐败、以什么样的行动破除腐败,决定着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成败兴衰。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坚定意志,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大有目共睹。
    “不敢腐”的震慑持续强化。我们党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 2022 年 4 月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 438.8万件、470.9 万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72.3 万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64.4 万人。“打虎”零容忍。聚焦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查处周永康、薄熙来、孙政才、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传递出强烈信号:党内从来没有“丹书铁券”,谁也当不成“铁帽子王”。“拍蝇”不手软。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2021 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12.5 万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 17.9 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11.5万人。“猎狐”不止步。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天网行动”,有逃必追、一追到底,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天网 2021”行动追回外逃人员 1273人,其中“红通人员”22 人、监察对象 318 人,追回赃款 167.4 亿元。
    “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从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到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再到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截至 2021 年 7 月 1 日,我们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达 3615 部,建起了党内法规制度的“四梁八柱”,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笼子不断扎紧。同时,我们党不断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坚持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更好发挥监督作用;更加突出发挥监督治理效能,使监督体系更好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使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不想腐”的堤坝不断构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如何让这支队伍坚如磐石、百炼成钢,树立起大党该有的样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鲜明提出了“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剂”。从把清正廉洁作为检验好干部的标准,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涵养清风正气,正是为了让这支队伍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坚定的信念,在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2022 年 2 月,中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强起来,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放眼全国,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警示教育,深化运用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忏悔录,深刻剖析典型案例,让“不想腐”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从严治党 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大力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管党治党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民心极大凝聚;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所有这一切,都为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为推进伟大事业的发展、伟大斗争的胜利、伟大梦想的逐步实现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1. 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跳出历史周期率,这是关系党千秋伟业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成败。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我们党始终在思索、一直在探索。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鲜经验,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是党百年奋斗培育的鲜明品格,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成功秘诀。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就推进反腐败斗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出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效途径。党通过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斗争,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相统一”,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五个必须”,深刻总结改革开放 40 年来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用“六个必须”深刻总结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基本要求;用“九个坚持”,精辟概括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在深入推进管党治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上达到新高度。
    2. 以作风转变凝聚了党心民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
    改进作风持续发力,广大基层干部的负担减轻了。针对基层“文山会海”“责任状”过多过滥、监督检查过频、权责不对等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持续发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 2019 年确定为“基层减负年”;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脑子里都有了为基层减负这根弦,喊口号、走过场的情况大为减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基层干部卸下了不少无谓的负担,干事创业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用于真抓实干上,在基层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扎实,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逐步得到解决,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重拳出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少了。教育、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保等与百姓生活相关、利益攸关,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这些领域开展扎实整治,一方面搬开“绊脚石”,监督保障党中央惠民政策落地落实;另一方面整治“微腐败”,持续纠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比如,为护航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在 2018 年至 2020 年开展为期 3 年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脱贫攻坚中的“刷白墙”“数字脱贫”等问题。3 年里,雁过拔毛、截留私吞、吃拿卡要等一个个问题被严肃查处,共计查处问题 28 万件、处分 18.8 万人。再如,扫黑除恶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扫黑除恶既抓涉黑组织,又抓后面的“保护伞”,仅 2021年一年,全国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 9931 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9569 人,移送检察机关 1037 人。
    3. 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
    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权威更加巩固,全党更加团结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党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制定并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要求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以一系列重要制度性安排保证全党向党中央对标看齐。党中央组建一系列顶层机构,全面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财经、外事、国家安全、网信等重大工作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彻到意识形态、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一系列基础性、创制性、战略性举措,使党中央真正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一步增强。
    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出了高度团结、坚强有力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标,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必须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这种大团结,这种凝聚力,其政治前提就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促进全党团结统一,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坚持不懈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我们党在实践中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形成了“九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这些宝贵经验和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基本要求。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1. 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的堤坝,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
    八项规定刚出台的时候,许多人对它的贯彻执行效果有一个大大的问号——短短 600 多字的一个小文件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呢?民意是最好的标尺,口碑是最好的丰碑。国家统计局 2019 年 11 月进行的民情民意电话调查显示,98.3% 的受调查对象肯定党中央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情况,96.5%满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贯彻执行的总体成效,97.3%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表示满意。作风建设这一金色名片越擦越亮,深入人心。
    当然,必须清醒认识到,“四风”是腐败滋长的温床,作风建设取得成效,但“四风”问题树倒根存、顽固复杂,由风及腐、由风变腐的风险始终存在。必须深刻认识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同根同源的内在关系,坚持正风肃纪反腐一起抓,坚决防止由风及腐、由风变腐。针对“四风”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精准施治、靶向治疗。
    要设置防火墙,深挖腐背后的风。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问题,作为审查调查的必查项目,单拎出来深挖彻查,并抓住普遍性问题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堵塞作风问题背后的制度短板和漏洞,斩断由风及腐的链条,努力在风、腐一体治理上探索新机制、取得新成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大敌。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来破解。要坚持系统抓、上下联动,督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作出表率,主动查摆、带头整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关键少数”带动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既是老问题,又有新表现,必须坚持全面从严、一严到底。要坚决防止产生“疲劳综合征”,对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决不允许死灰复燃,决不允许旧弊未除、新弊又生。
    2. 保持反腐政治定力,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从党的十九大以来查处的中管干部案件看,不少人在党的十八大乃至十九大之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 386.2 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 182.6 万件,谈话函询 34.4 万件次,立案 63.1 万件,处分 62.7 万人(其中党纪处分 52.4 万人)。
    事实一再说明,腐败这个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仍然存在,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成伙作势、“围猎”腐蚀还任重道远;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还任重道远;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实现海晏河清还任重道远;清理系统性腐败、化解风险隐患还任重道远。2022年开年热播的专题片《零容忍》,其中的案例涉及不同层级、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呈现出多种特征,凸显出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我们的反腐败斗争也就不可能停歇。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永远吹冲锋号,牢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继续打好反腐败攻坚战。要主动应对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新挑战,坚决防范和查处“七个有之”问题,对在党内搞政治团伙、小圈子、利益集团的人毫不手软,对年轻干部从严教育管理监督。继续打好反腐败持久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党中央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一以贯之,必须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要坚持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
    3. 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加强监督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实现自我革命的重要路径和基础。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管住“关键少数”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这个监督重点、监督难点,才能形成“头雁效应”,真正示范引领带动“绝大多数”。2021 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省部级干部 36 人,厅局级干部 3024 人,县处级干部 2.5 万人。紧盯“关键少数”开展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惩治腐败更加精准有力,治理腐败的效能不断提升。
    既抓早抓小“治未病”,又着眼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成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梳理近年来违纪违法案例发现,一些年轻干部刚踏上工作岗位就走上贪腐“不归路”,且涉案金额巨大、贪腐手段多样,令人震惊、惋惜。年轻干部自毁前程、堕入腐败深渊有多方面原因,最根本的在于理想信念缺失。二三十岁的党员干部,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一旦精神世界空虚、纪法意识淡漠,面对诱惑时往往容易缴械投降,在违纪违法道路上就会越滑越远。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内靠自身坚定理想信念、锻造过硬本领,外靠组织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既选拔好任用好,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和素质能力关,把政治标准作为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首要条件,又要教育好管理好监督好,使其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扣好“第一粒扣子”。
    2022 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乘势而上、再接再厉,以政治监督保障党中央令行禁止,以正风肃纪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反腐肃贪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着力推动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打下良好基础。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张洋、吴储岐,《人民日报》2022 年 4 月 14 日。
    《八项规定撬动巨变》,余哲西、郭妙兰,《中国纪检监察》2022 年第 9 期。

     

     

     

    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

    时间的航道上,一个时代超越一个时代,历史发展不断向前,犹如一波浪潮高过一波浪潮,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在中国社会漫长的渐进式发展中,总伴随着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跃迁式突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其全新的历史方位、时代使命和世间气象,标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新高度,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伟大中国历史时间。
    一、新时代有新作为新成就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前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1.经济实力上新台阶
    国富则民安,民富则国强。 1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
    形成新思想,经济方位更明。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新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大局,作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立足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提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最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在这一光辉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正在逐步实现深层次变革和全方位转型,进一步助推东方巨龙蓄势腾飞,抵达富强中国新天地。
    实现新提升,经济实力更强。 2021年,我国经济总最达 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 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超过 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看速度, GDP在 9年中增长了 60万亿元,相当于翻了一倍多,年均增长率 6.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看体量,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货物+服务贸易总额全球第一,对外投资、消费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看贡献,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贡献总体上保持在 30%左右,超过美、欧、日贡献率总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绽放新气象,经济活力更旺。10年来,新发展理念的春风吹拂神州,开启了一场关乎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全球最长跨海大桥、全球最快智能高铁、全球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重大工程捷报频传;5G、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涌现;仰望星空,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落火”、羲和“探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俯瞰大地,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成为亮丽的国家名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多声部”共弹协奏曲,中国经济动力充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舞台更广。
    锻造新优势,经济韧性更足。中国经济在战胜风险挑战中成长壮大,收获了更加强劲的韧性。我们有广阔的市场空间,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国,造就了世界超大规模市场。我们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小到螺丝、大到飞机火箭等,都能自主生产。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我们有强劲的高质最发展动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世界第一,快递业务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里程居世界第一、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居世界第一……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崛起,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提高了中国经济的质量。
    2.民主政治全面推进
    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国歌法,表决通过香港国安法,制定反食品浪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实现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效能愈发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政党协商会议180多次,先后就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报告、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规划的建议等重大问题同党内外人士真诚协商、听取意见,确保重大问题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自2013年创立以来,推动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展现了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强大生命力。
    城乡基层民主有序发展,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保障。从城乡社区里的村(居)民议事会、民主恳谈会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进社区,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基层生活中别具特色、深得人心的民主形式竞相涌现。截至2020年底,我国50.3万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民委员会,11.2万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基层群众自治,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均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席、州长、县长或旗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调动了各族人民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伟大荣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10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急难险重的岗位和事件中,时代新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天为幕布,地为舞台,乌兰牧骑队员载歌载舞,为牧民送去欢笑;在湖南长沙石燕湖村,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里传统文化展、高科技展、 VR(虚拟现实)骑行等吸引着村民和游客。截至2021年底,我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分别达3215个、6183个、3316个。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充实。
    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3年春节档,中国电影票房约7.8亿元;尽管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影响,2022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仍突破60亿元。中国银幕数和票房收入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一系列优质文化产品赢得良好口碑。《觉醒年代》掀起年轻人追剧热潮,《山海情》“出海”获得众多点赞,《长津湖》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受到热捧……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逾11.9万亿元,文化产业成绩亮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直播登顶热搜,《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网络刷屏……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从独具中华韵味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展现文明交流交融的“黄河之水”幻化成“冰雪五环”,从寓意开放和共享的“中国门”,到展示文明与成就的“中国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气象。
    4.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10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精准扶贫,就业优先,带来满满的获得感。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到 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就业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劳动者人生出彩的机会越来越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88 : 1降低到2.5 : 1,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人民群众获得感实实在在。
    民生改善,短板补齐,充盈美美的幸福感。安居才能乐业。我国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城镇棚户区改造3961万套,惠及9000多万居民。老旧小区再升级,2019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4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全国城市道路长度和城市轨道交通建成里程位居全球前列,供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保障兜牢,社会安定,构筑稳稳的安全感。一件件民生小事,成为党和政府牵挂的头等大事。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养;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让幼有所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让学有所教。到 2021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分别覆盖10.3亿人、13.6亿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位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平安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采取一切措施,不计一切代价,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并实现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接种。
    5.美丽中国步伐坚实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0年来,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秦岭深处到祁连山脉,从洱海之畔到三江之源,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讲到哪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新风尚。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并平稳运行。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千余辆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所有场馆100%由清洁能源供电,展示了我国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和坚实步伐。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 (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23.04%,建成首批国家公园。长江千流历史性实现全Ⅱ类水体,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云南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都体现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效。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我国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 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成为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
    二、用好”有利条件“走好“必由之路”
    时间孕育果实,实践检验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深刻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展望了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坚定不移走好“必由之路”,掌握主动用好“有利条件”,“中国号”巨轮一定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1.加强党的领导 凝聚奋进伟力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需要不断破浪前进,党是自始至终的领航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工作,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攻坚克难。面对脱贫这个世纪难题,党中央一声令下,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党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迅速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确保了我国经济社会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实践一次次昭示,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党中央权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
    船重千钧,掌舵一人。中国社会改革的转型,需要有力的掌舵者;中国社会发展的行程,需要清醒的领路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伟人及其思想的力量一旦转化为亿万群众的自觉,就会让涓涓细流汇成浪奔之涌、点点滴水聚成澎湃之势,迸发出改造大地、更新山河的洪荒之力。“两个确立”使9600多万名党员、14亿多中国人民像葵花籽一样紧紧地贴在一起,一心向红日、紧跟领路人,朝着灿烂光明的伟大目标勇毅前行。
    2.发挥制度优势保障治理效能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衡最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共同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为了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我国“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用最短时间实现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全国一盘棋,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鲜明。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既要全力以赴答好疫情防控“加试题",更要坚定信心答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道“必答题”。只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阔步前行。
    3.统筹发展安全 穷实复兴基础
    发展为本,安全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进步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发展解决的是动力问题,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赓续绵延的根本支撑;安全解决的是保障问题,是确保国家和民族行稳致远的坚强柱石。1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经济,边持续向电信网络诈骗“亮剑”、建立清朗的网络空间;边持续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边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没有发生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容易出现的社会动荡,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也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一方面,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以高水平国家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治安良好、犯罪率低,还期望衣食住行、网络安全、公平正义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更有保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为复兴之路保驾护航,为千秋伟业夯基固本。
    4.弘扬中国精神 坚定前行信心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践行伟大民族精神、伟大时代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过去的10年,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创业史,也是一部伟大精神的构筑史、传承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让我们坚信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塞罕坝精神让“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变成“群山抹绿,林海滴翠”;伟大抗疫精神让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脱贫攻坚精神让中国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在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面前,一次次化危为机、浴火重生,定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精神引领和感召下求索奋斗的勇毅身影。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中国精神汇聚成闯关夺隘的强大合力,就没有什么挑战不能战胜、没有什么目标无法抵达。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人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刻,从吉林长春的一汽集团到海南三亚的压州湾种子实验室,从高产优质的新疆棉田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我们头顶正在开展科学实验的中国空间站,到我们脚下正在建设的新能源输氢管道,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凝聚的精神伟力充分迸发,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弘扬中国精神,不懈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
    5.持续自我革命 锻造强健体魄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最非凡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最可贵的坚持,不是久经磨难,而是永葆初心。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10年来,党打出自我革命的“组合拳”,政治建设纲举目张,思想建设夯基固本,八项规定久久为功,反腐败重拳出击,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痐疾,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党面临的风险挑战的长期性、复杂性、严峻性,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党更大了,党的队伍更大了,党的事业更大了,我们肩负的责任也更大了,人民对党的要求也更大了、更高了、更严了。”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就一定能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10年、3600多天、87000多小时,时光刻录机在中华大地飞速旋转,岁月的针脚在历史的年轮上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迹。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时间,充盈着伟大人民“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情,雕塑着伟大国度“无边光景一时新”的盛世景象,书写着伟大时代“此卷长留天地间”的不朽诗篇。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我们坚信,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九州激荡四海升腾》(《百年大党面对面》第九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第1版。
    《特稿:中国新征程  文明新华章》,王建华、袁震宇、汪伟,新华网2022年1月3日。
    《向着复兴梦想的新跨越——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述评》,谢希瑶、魏玉坤、刘红霞、孙飞,新华网2022年2月27日。


     

     

     


    书写“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


    2022 年是香港回归祖国 25 周年。25 年来,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塑造自己的现代化风貌,“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就像一棵幼苗,在风雨中茁壮成长,结出了累累硕果。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是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维护香港同胞福祉的好制度。只要毫不动摇坚持“一国两制”,就一定能推动香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续写狮子山下发展新故事、繁荣新传奇。
    一、举世公认的非凡成就
    香江奔流、日夜不息,见证了香港回归 25 年来的“不变”和“巨变”——马照跑、跑得更欢,股照炒、炒得更热,舞照跳、跳得更好,香港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一国两制”蕴含的政治智慧和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现实威力。
    1.“一国两制”维护了国家根本利益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创举。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方针的酝酿和形成本身就是维护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结果。“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上,并取得成功。1982年 1 月,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997 年 7 月1 日,饱经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香港从此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不仅向世界昭示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自信与能力,而且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一国两制”让香港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回归祖国后,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壮阔洪流中,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发挥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一是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同胞率先响应,踊跃北上投资兴业,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截至 2021年底,内地累计吸收香港投资超 1.4 万亿美元。香港同胞不仅为内地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而且起到了带动作用,吸引国际资本纷至沓来。二是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香港众多了解国际市场、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创办经济特区这一重大决策,充分考虑了香港因素。在经济特区创办过程中,都有香港同胞参与和努力。四是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利用拥有欧美市场配额等优势,为内地带来了大量出口订单。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香港80% 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等地,促进内地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迅速发展,助推内地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香港也是内地企业境外融资和对外投资的窗口平台。截至 2022 年 4 月,内地企业在港上市达 1370 家,占港交所上市企业总数的 53.3%,市值 37.6 万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的 77.7%。五是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中,有不少是对香港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之后再逐步推广。这既促进了国家对外开放,又有效控制了风险,也为香港发展提供了先机。比如,内地服务业市场开放,就是先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内基本实现广东与香港服务贸易自由化,为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积累了经验。内地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就是最先在香港起步。六是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香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是内地学习借鉴的近水楼台。比如,北京、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地铁建设和管理借鉴了香港地铁的先进经验。内地通过学习借鉴香港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有力提升了内地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2.“一国两制”确保了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一国两制”筑牢香港发展繁荣之基。回归 25 年来,香港经济持续蓬勃发展。1997 年至 2021 年,香港 GDP 由 1.37 万亿港元增至 2.86 万亿港元,人均 GDP 由 19.20 万港元增至 38.71 万港元,翻了一番;以香港为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企业增加 57% 至接近 4000 家;香港股市显著增量扩张,市值由 3 万多亿港元大幅增加到超过 40 万亿港元,增幅达 12 倍;上市公司数目由 619 家增至 2500 多家,增加了 3 倍;股市平均每日成交额从 150 亿港元增至 1667 亿港元,增加了 10 倍;银行存款总额增长近 5 倍,债券市场发行总额增长 19 倍,外汇储备增长超过 5 倍……香港自由开放雄冠全球,营商环境世界一流。自 1997 年以来,香港连续 25 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有外国观察家感慨:“25 年来,尽管香港面临各种挑战,但始终展现强大韧性,多次化危为机,变得更加强大。”
    “一国两制”全面拓展香港发展空间。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利益汇合点不断扩大。内地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与香港贸易额增长超 6 倍;同时香港也是内地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截至 2021 年底,内地对香港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超 8000 亿美元;香港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离岸人民币产品,全球逾七成离岸人民币支付款额经香港处理。香港还是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服务平台,是中国企业重要的离岸集资中心。国家一直支持香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及香港,“十二五”规划将港澳单独成章。“十四五”规划从体制机制、平台建设、互联互通、交流合作等多方面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支持香港参与、助力国家全面开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科创合作关系,深化并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支持香港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
    “一国两制”让香港尽享开放包容之利。25 年来,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保持稳固,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第六大贸易实体、第四大船舶注册地和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外国在港领事机构从 88 家增加到 119家,海外经济贸易办事处增至 14个,以“中国香港”名义参与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达 97 个,对外签署各类双边协定 600 余项,成为 20 多家国际法律组织的“落户”之地。越来越多香港英才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担任国际组织重要职位,曾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陈冯富珍就是杰出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免签证或落地签证的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 40 个增至现在的 168 个。中国遍布全球的 270 多个驻外使领馆为香港同胞提供“全天候”的领事保护与服务,一句“无论走到哪里,祖国在你身后”的庄严承诺让香港同胞走出国门更加安心、更加自信。
    3.“一国两制”维护了香港同胞福祉
    “一国两制”让香港同胞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文化、教育等事业全面进步。1997 年至 2021 年,香港文化、康乐和体育设施数量不断增加:公共图书馆从 64 间增至 82 间,体育馆从 74 座增至 102 座。香港本科及以上教育比例较回归前提升近一倍,市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香港人口总数从 650.21 万增至 741.31 万,25 年来增长近百万;2021 年香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83.0 岁,女性为 87.7 岁,较 1997 年分别增长 6.2 岁和 5.5 岁,成为全球最长寿地区之一。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猛。1997 年,香港只有 4 条铁路、100 公里左右,如今已建成拥有 10 条铁路、270 多公里的铁路网络,并且通过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与国家高铁网络对接,正式进入“高铁时代”。香港国际机场连接全球约 220 个目的地,2021 年运输货物 500 万吨,连续 11 年保持全球第一。
    “一国两制”让香港同胞的安危冷暖有了坚实保障。内地为香港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目前,香港市民“菜篮子”中九成新鲜蔬菜来自内地,中资企业供应了香港逾 90% 的活猪活牛、70% 的鲜活畜禽、52%的小麦粉、42% 的油气。“东深供水工程”保障了香港约 80% 的淡水需求。大亚湾核电站约 80% 电量输送至香港,占香港全社会用电量的 1/4。每当香港遭遇困难,祖国总是第一时间鼎力援助。从应对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 年非典疫情以及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再到 2020 年以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和香港同胞的守护者。2022 年初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形势异常严峻。危急时刻,中央心系香港同胞安全健康,迅速组成援港抗疫专班,中央政府和内地各有关方面全力支援香港抗疫,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履行抗疫主体责任。一批批急需的医疗和生活物资及时运抵香港,一个个方舱医院项目快速建成使用,一队队疫情防控专家和医护人员逆行驰援香港……中央援港抗疫以最快速度、最强力度、最大覆盖度展开。“最冷的天,来了最暖的人!”“香港有希望了!”“感动到要哭了!”在得知中央援港抗疫的那一刻,港人的社交“朋友圈”沸腾了。这也再次生动诠释了“香港有求、祖国必应”的不变承诺。
    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祖国始终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坚强后盾,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最大底气!正如一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所言:“25 年前,香港重回祖国怀抱,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现在,香港正以稳健的步伐、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斗志与祖国一起携手走向未来。这是香港的福气,也是香港人的福气!”
    二、鉴往知来的深刻启示
    香港回归祖国的 25 年,是“一国两制”从创造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的25 年,更是“一国两制”取得举世公认成功的 25 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丰富实践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经验,也留下不少深刻启示。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实践规律,才能深入领会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如何取得更大成功,才能把“一国两制”事业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
    1.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国”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两制”是指在“一国”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等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一国”是不可挑战、不可动摇的,“两制”必须在“一国”之内运行。“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确保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不走样、不变形。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特别行政区所有居民应该自觉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实践证明,“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面向未来,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确保不走样、不变形,必将为香港创造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必须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
    中央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是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宪制权力。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就是恢复行使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与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是统一衔接的。中央的全面管治权是授权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的前提和基础,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是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体现。它们之间是源与流、本与末的关系。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也不是分权,而是中央授予的地方事务管理权。中央授予多少权力,特别行政区就享有多少权力,不存在所谓“剩余权力”。中央有权对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行使情况进行监督,有权依法对违反“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行为予以纠正。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国两制”实践中,必须始终维护中央全面管治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全面管治权和高度自治权对立起来;在任何情况下,特别行政区行使高度自治权都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和中央全面管治权,更不能以高度自治权对抗全面管治权。
    3. 必须落实“爱国者治港”
    什么是“爱国者治港”?简言之,就是香港回归祖国后,要由爱国者来治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权要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什么是爱国者?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由此可见,“一国两制”方针从形成之初就包含了“爱国者治港”思想内涵。无论时代的风云如何变幻,爱国者的标准始终清晰、明确,那就是爱国者必然真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然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特别行政区的宪制秩序,必然全力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政权必须掌握在爱国者手中,这是世界通行的政治法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民会允许不爱国甚至卖国、叛国的势力和人物掌握政权。把香港特别行政区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这是保证香港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近年来,反中乱港势力之所以能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兴风作浪、坐大成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香港选举制度存在明显的漏洞和缺陷,“爱国者治港”原则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针对香港“修例风波”造成的严重危害,中央审时度势,采取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安法、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等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从根本上堵住了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漏洞,终结了香港维护国家安全“不设防”的历史,斩断了内外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黑手”,粉碎了外部敌对势力把香港作为“棋子”牵制、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维护了宪法和基本法确立的香港特区宪制秩序。随着香港选举制度作出系统性修改完善,选举委员会选举、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成功举行,“爱国者治港”原则在香港落地生根,符合香港实际的民主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爱国者治港”是新选制最鲜明的特征。新选制设立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对选委会委员、立法会议员、行政长官参选人进行资格审查。这套选举机制有效地把反中乱港分子排除在特区治理架构之外,使特区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守护好管治权,就是守护香港繁荣稳定,守护 700 多万香港居民的切身利益。
    4. 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这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香港居民很珍视,中央同样很珍视。“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既保留原有与西方较为接轨的法律、规则、金融体系等独特优势,又通过服务内地、与内地经济融合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优良的法治体系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巩固海内外投资者对于香港的信心;自由港政策确保了货物自由流动,为香港贸易及物流业提供了强力支撑;稳健的金融体系保障了资本在自由流动的同时足以管控各种金融风险和抵御冲击……此外,香港还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才资源、雄厚的科创实力、享誉国际的法律仲裁服务,这些都是“香港所长”,吸引着国际投资者的目光。正如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所言,“一国两制”政策使香港具有特殊地位,香港作为世界领先城市,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中央从战略和全局出发,从国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香港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独特交汇点,不仅成为联通内地与世界的金融门户、贸易门户、航运门户、信息门户,同时也正成长为全球人才汇聚、中外文明互鉴的高地。香港愈是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愈是对接国家战略,愈能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保持香港对国际市场的吸引力。
    三、由治及兴的光明前景
    紫荆花开正烂漫,乘借东风上青云。今日之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香港同胞从未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心潮激荡、充满自信、步履坚定。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扮演更积极角色,香港定能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
    1. 着力提高治理水平
    完善治理体系。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随着“一国两制”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有责任在全面检视宪法和基本法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该制定的法律要制定,该修改的法律要修改,该废除的法律要废除,该补充的制度要补充,该配套的机制要配套。在香港国安法、新选制的基础上,继续建章立制,完善与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落实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体制,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确保把行政长官代表整个特别行政区对中央政府负责的要求落到实处。
    提高治理能力。强化特区政府治理能力是香港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也是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重要任务。在新选制保障下,越来越多有情怀、有格局、有担当、有本领、有作为的管治人才进入特别行政区管治架构,推进香港从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确保形成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守法有序的良好治理环境。同时,此次行政长官选举进一步促使香港社会形成“求稳定、谋发展”的主流民意,汇聚“同为香港开新篇”的强烈共识,将有力推动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带领香港社会走出蹉跎、乘势而上。
    增强治理效能。提升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转变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加强政府管理,改进政府作风,以结果为目标解决不同问题。树立敢于担当、善作善成新风尚,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香港市民,让每位市民都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2. 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香港地位特殊,条件优良,发展空间十分广阔。长期以来,香港都在国家的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形势下,中央会继续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同世界各地展开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满怀梦想的创业者来此施展抱负。在此进程中,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香港所具有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和人才众多、文化多元、基础设施先进、营商环境优良等特色优势将得到更充分发挥。
    香港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香港要保持繁荣发展,增添发展新动力,必须突破狭小空间局限,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世界经济大势所趋,也是香港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内在需求。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程中,香港可以把自身开放的市场、优越的区位、联通世界的信息和交通网络、发达的专业服务等优势,与内地广阔的市场、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较强的科技实力等结合起来,在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以己所长服务国家所需,持续发挥参与者、促成者的作用。香港还可充分利用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香港更好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四大中心城市之一,香港在金融、科技创新、服务业高端增值发展等方面,将进一步强化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 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促进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港人福祉,切实解决香港市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和社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一届特区政府将把准香港社会脉搏,抓住香港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难、贫富差距大、年轻人向上流动难等突出问题,以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破难而进,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一件干起来,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回应民众期盼,让市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在关爱青年方面,积极培育爱国爱港、具备国际视野、专业技能的新一代,为香港发展储备多元人才,创造青年向上流动机遇,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引领他们以青春力量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内地青年“一起向未来”,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好香港。
    4. 共同维护和谐稳定
    香港是全体居民的共同家园,家和万事兴。香港要实现长期发展繁荣,就要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既是“一国两制”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维护香港法治的应有之义。近几年,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广大香港市民痛感香港不能乱也乱不起,更深感香港发展不能再耽搁,要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谋发展。珍惜香港这个家,是所有真正关心香港、爱护香港的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期盼和共同责任。只有守住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法治秩序底线,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团结和谐局面,才能改善香港的营商环境。全体香港同胞将大力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拼敢赢的优良传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有伟大祖国作为坚强后盾,有“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实保障,有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的大力支持,有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团结奋斗,一个政治民主、法治健全、自由开放、包容和谐、繁荣稳定、胸怀祖国、面向世界的香港,必定能够创造更大辉煌,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25 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习近平,《人民日报》2022 年 7 月 2 日。
    《白云过山峰 明珠焕新彩——写在香港回归祖国 25 周年之际》,任仲平,《人民日报》2022 年 6 月 30 日。

     

     


    百年奋斗谋复兴; 勇毅前行兴伟业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培训|MBA实战|中国经济管理大学|MBA培训|硕士研究生|职业资格|管理培训


中國經濟管理大學版權所有

本文链接:http://eauc.hk/post/113.html

分享给朋友: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喜迎二十大】形势与政策学习专题电子教材” 的相关文章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MBA公益开放课堂:《管理学原理》(全12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MBA公益开放课堂:《管理学原理》(全12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MBA公益开放课堂《管理学原理》(全12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MBA公益开放课堂:《员工选聘与培训管理》(全14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MBA公益开放课堂:《员工选聘与培训管理》(全14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MBA公益开放课堂《员工选聘与培训管理》(全14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n...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MBA公益开放课堂:《品质管理学》(全11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MBA公益开放课堂:《品质管理学》(全11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MBA公益开放课堂《品质管理学》(全11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MBA公益开放课堂:《市场营销》(全12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MBA公益开放课堂:《市场营销》(全12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MBA公益开放课堂《市场营销学》(全12讲)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

CHAPTER 6: TRANSPORTATION

CHAPTER 6: TRANSPORTATION講義:小保羅·R·墨菲《MBA物流學》(6)&nb...

Chapter 7: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7: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PART II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