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頁 > 学校新聞 > 正文内容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学位法》新变革: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将依新法开启更多《全新职业类MBA学位证书课程》

中國經濟管理大學8个月前 (05-06)学校新聞1178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学位法》新变革: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将依新法开启更多《全新职业类MBA学位证书课程》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学位法明确“学位分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

这是本次立法的一项重大突破,既是加快培养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顶层设计,

也是对30余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



 在即将于2025年1月生效的中国《学位法》中,对在职MBA学生的教育和学位授予过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教育质量的提升

   《学位法》的实施强调了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规定更为严格的学位授予标凈和评审流程,法案旨在提高学位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对在职MBA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接受的教育将更加系统和严谨,学位证书的含金量也将相应提高。具体来说,学位授予单位需要根据法律和本单位的学术标准,科学制定各学科、专业的学位授予标准,并公布这些标准,以确保评审过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2. 学位申请与授予程序的规范化

    新法案明确了学位申请和授予的具体程序,包括学位论文的提交、专家评阅、答辩组织及其公开性等多个环节。在职MBA学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经过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流程,这不仅保证了学位评审的质量,也提升了整个学位授予过程的透明度。例如,学位授予单位必须在答辩前将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送专家评阅,并组织符合规定人数的答辩委员会。


3. 学位申请人权益的保障

    《学位法》特别增设了多项规定以保护学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这包括在学位评审过程中,如学位申请人对学术评价有异议,可申请学术复核等。这为在职MBA学生提供了更为明确和可操作的救济途径,保障了他们在学位申请过程中的权益。


4. 专业实践与学位要求的对接

    法案对专业学位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强调了实践能力和专业成果的重要性。对在职MBA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学位不仅仅基于理论学习的完成,还需展示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成果。这一变化促使在职MBA课程更加侧重实际应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5. 未来学位分类的可能拓展

《学位法》虽然目前仅明确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但留出了将来增设其他类型学位的可能,如职业学位。这为未来教育改革创造了空间,并可能对在职MBA的分类和定位产生影响。


结论

     总体而言,《学位法》的实施将为在职MBA学生带来更高标准的教育体验和更严格的学位授予流程。虽然这可能增加了的获取学位的难度,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和透明的学位评审环境。在职MBA项目需要适应这些新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满足更高的学术和实践要求。此外,这一改革也预示着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更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1.jpg


完善学位法律制度 保障学位工作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答记者问


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请介绍一下学位法的制定背景和过程。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位工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要求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建立了我国学位制度,开启了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在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位条例已不能满足实践需求,需要修改完善。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学位条例(修改)列入立法规划。教育部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起草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送审稿)》,于2021年11月提请国务院审议。2023年6月,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草案,2023年7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此后,教育部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展学位法立法调研、征求意见和草案的修改完善工作。2023年8月、202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学位法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2024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同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


  2.学位工作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学位法第三条规定,学位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学位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的根本保证。第三条同时规定了学位工作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原则。


  3.学位工作体制是什么?


  答:学位法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工作体制。一是明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领导全国学位工作,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学位管理有关工作,前者在后者设立办事机构。二是明确国务院和省级分层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学位委员会,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指导下,领导本行政区域学位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学位管理有关工作。三是明确行政管理和学位授予单位自主管理相结合。在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以及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位管理的同时,要求学位授予单位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本单位学位相关事项。


  4.获得学位授予资格需要什么条件、履行哪些程序?


  答:学位法第三章对学位授予资格审批制度作了规定。一是明确申请的主体。高等学校可以申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科学研究机构可以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二是明确申请的条件,第十二条规定了申请学位授予资格的条件,同时授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对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三是明确审批的主体和程序,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由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审核,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审核,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四是扩大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把实践中简政放权的成果法定化,明确符合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自主开展增设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审核。此外,学位法明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可以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要,对相关学位授予点的设置、布局和学位授予另行规定条件和程序,强化国家在学位授予点布局以及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统筹作用。


  5.学位法对学位授予条件是怎么规定的?


  答:学位法进一步完善了学位授予条件。一是规定基本要求。明确了学位申请人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强调应当达到相应的学业要求、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水平。二是突出分级分类。根据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级分别明确授予条件;按照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分别规定学位授予条件,进一步体现两类学位的区别与特点,其中学术学位突出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突出专业实践能力。三是鼓励特色发展。考虑到我国学位授予单位类型、层次、办学水平和特点各不相同,学位法在规定学位授予条件的同时,给予学位授予单位更多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治权,要求各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学术评价标准,制定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制定学位授予具体标准时,要根据本法规定的条件,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充分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履行学位授予单位内部决策程序后,公开发布实施。此外,学位法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对申请学位的境外个人,依照本法规定的学业要求、学术水平或专业水平等条件和相关程序授予相应学位。


  6.如何理解学位法规定的“学位分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如何分类培养、分类评价?


  答: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学位法明确“学位分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这是本次立法的一项重大突破,既是加快培养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顶层设计,也是对30余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特别要指出的是,学位法第二条规定学位类型时专门写了“等类型”,这为实践中探索设立其他学位类型留下了制度空间。


  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指出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都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并进一步强化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学位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尊重规律、整体推进、机制创新,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方向,注重对现有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造升级,加强全链条、各环节改革措施的衔接配合,提升人才培养链、工作管理链的匹配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实效性、长效性,推动培养单位实现内部体制机制变革。


  7.学位法对保障学位授予质量是怎么规定的?


  答:学位法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明确提出“保障学位质量”,并设专章作出细化规定,全面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一是突出自我管理,强调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主体责任,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学位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质量管理,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授予学位的质量。二是强化外部监督,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定期组织专家对已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予点进行质量评估。三是强化导师队伍建设,要求学位授予单位为研究生配备品行良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科研人员或者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建立遴选、考核、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规定博士研究生应当努力钻研和实践,认真准备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确保符合学术规范和创新要求。四是明确法律责任。规定对不能保证所授学位质量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应的学位授予资格;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有学术不端等情形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


  8.如何依法处理学位争议,保障学位申请人和学位获得者的合法权益?


  答:学位法坚持保护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健全学位授予争议的解决途径和程序要求。比如,规定学位授予单位拟作出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决定的,应当告知拟作出决定的内容及事实、理由、依据并听取陈述和申辩;学位申请人对学术评价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学术复核;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对于不受理其学位申请、不授予其学位或者撤销其学位等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核,或者请求有关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要贯彻落实学位法,依法处理学位争议。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复核制度建设,让其真正发挥保障权益、化解矛盾的作用。学位授予单位要根据学位法有关规定细化学位授予条件、标准、程序、学术复核、学位复核等有关制度机制,确保制度公平、公正,并向师生公开。另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处理争议。发生学位争议时,要严格根据法律规定和校内规章制度所明确的要求进行处理,学校的申诉委员会要吸纳校外专家代表参与,确保独立、公正处理争议,做到事实清楚、程序正当、处理公正、救济顺畅,推动学位争议实质性化解。


  9.推动学位法贯彻落实有哪些举措?


  答:学位法是新时代学位工作和教育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贯彻落实学位法,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学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学位法将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各地各学位授予单位,一要充分认识学位法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领会学位法的精神,准确把握法律规定,明确学位工作各项管理要求;二要在法律施行前全面清理现有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凡与学位法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按程序和权限启动修订,及时进行修改或者废止;三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及本地本单位学位工作实际,按照学位法的规定,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制定或者推动制定配套政策。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通过印发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学位法的通知、组织修订相关政策文件、发布学位法名词释义、组织开展学位法贯彻实施相关培训等方式,持续推动法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学位法正式施行后,各地各学位授予单位要严格按照学位法有关规定,依法开展学位相关工作,以法律实施的成效推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二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4年4月26日 




法律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


(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学位工作体制


第三章 学位授予资格


第四章 学位授予条件


第五章 学位授予程序


第六章 学位质量保障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保护学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学位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按照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等授予。


第三条 学位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促进创新发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第四条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公民,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学习或者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接受教育,达到相应学业要求、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水平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申请相应学位。


第五条 经审批取得相应学科、专业学位授予资格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为学位授予单位,其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为学位授予点。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授予相应学位。


第二章 学位工作体制


第六条 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领导全国学位工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由国务院任免,每届任期五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专家组,负责学位评审评估、质量监督、研究咨询等工作。


第七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事机构,承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日常工作。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学位管理有关工作。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省级学位委员会,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指导下,领导本行政区域学位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学位管理有关工作。


第九条 学位授予单位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议本单位学位授予的实施办法和具体标准;


(二)审议学位授予点的增设、撤销等事项;


(三)作出授予、不授予、撤销相应学位的决议;


(四)研究处理学位授予争议;


(五)受理与学位相关的投诉或者举报;


(六)审议其他与学位相关的事项。


学位评定委员会可以设立若干分委员会协助开展工作,并可以委托分委员会履行相应职责。


第十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由学位授予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负责人、教学科研人员组成,其组成人员应当为不少于九人的单数。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由学位授予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担任。


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决议,应当以会议的方式进行。审议本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列事项或者其他重大事项的,会议应当有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决议事项以投票方式表决,由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一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任期、职责分工、工作程序等由学位授予单位确定并公布。


第三章 学位授予资格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申请学位授予资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三)具有与所申请学位授予资格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等教学科研资源及办学水平;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可以根据前款规定,对申请相应学位授予资格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三条 依法实施本科教育且具备本法第十二条规定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申请学士学位授予资格。依法实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且具备本法第十二条规定条件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可以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


第十四条 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由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审核,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


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审核,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


审核学位授予资格,应当组织专家评审。


第十五条 申请学位授予资格,应当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规定的期限内提出。


负责学位授予资格审批的单位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九十日内作出决议,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少于十个工作日。公示期内有异议的,应当组织复核。


第十六条 符合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自主开展增设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审核。自主增设的学位授予点,应当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具体条件和办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


第十七条 国家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结构和学位授予点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可以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需要,对相关学位授予点的设置、布局和学位授予另行规定条件和程序。


第四章 学位授予条件


第十八条 学位申请人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学位申请人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学习或者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接受教育,达到相应学业要求、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水平的,由学位授予单位分别依照本法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条件授予相应学位。


第十九条 接受本科教育,通过规定的课程考核或者修满相应学分,通过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等毕业环节审查,表明学位申请人达到下列水平的,授予学士学位:


(一)在本学科或者专业领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者承担专业实践工作的初步能力。


第二十条 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通过规定的课程考核或者修满相应学分,完成学术研究训练或者专业实践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或者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表明学位申请人达到下列水平的,授予硕士学位:


(一)在本学科或者专业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二)学术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承担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一条 接受博士研究生教育,通过规定的课程考核或者修满相应学分,完成学术研究训练或者专业实践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或者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表明学位申请人达到下列水平的,授予博士学位:


(一)在本学科或者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全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二)学术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独立承担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


(三)学术学位申请人应当在学术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在专业实践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


第二十二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条件,结合本单位学术评价标准,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在充分听取相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各学科、专业的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并予以公布。


第五章 学位授予程序


第二十三条 符合本法规定的受教育者,可以按照学位授予单位的要求提交申请材料,申请相应学位。非学位授予单位的应届毕业生,由毕业单位推荐,可以向相关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自申请日期截止之日起六十日内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申请,并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四条 申请学士学位的,由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审查,作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决议。


第二十五条 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在组织答辩前,将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送专家评阅。


经专家评阅,符合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进入答辩程序。


第二十六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按照学科、专业组织硕士、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不少于三人。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不少于五人,其中学位授予单位以外的专家应当不少于二人。


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应当在答辩前送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审阅,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独立负责地履行职责。


答辩委员会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答辩,就学位申请人是否通过答辩形成决议并当场宣布。答辩以投票方式表决,由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除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外,答辩应当公开举行。


第二十七条 学位论文答辩或者实践成果答辩未通过的,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以在规定期限内修改,重新申请答辩。


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认为学位申请人虽未达到博士学位的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的水平,且学位申请人尚未获得过本单位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经学位申请人同意,可以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报送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第二十八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应当根据答辩委员会的决议,在对学位申请进行审核的基础上,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决议。


第二十九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根据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决议,公布授予学位的人员名单,颁发学位证书,并向省级学位委员会报送学位授予信息。省级学位委员会将本行政区域的学位授予信息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保存学位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和学位论文、实践成果等档案资料;博士学位论文应当同时交存国家图书馆和有关专业图书馆。


涉密学位论文、实践成果及学位授予过程应当依照保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加强保密管理。


第六章 学位质量保障


第三十一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学位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质量管理,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授予学位的质量。


第三十二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为研究生配备品行良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者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科研人员或者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建立遴选、考核、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


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关心爱护学生,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提高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水平。


第三十三条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当立足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博士学位授予点建设,加大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和支持力度,提高授予博士学位的质量。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当认真履行博士研究生培养职责,在培养关键环节严格把关,全过程加强指导,提高培养质量。


博士研究生应当努力钻研和实践,认真准备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确保符合学术规范和创新要求。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定期组织专家对已经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予点进行质量评估。对经质量评估确认不能保证所授学位质量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由原审批单位撤销相应学位授予资格。


自主开展增设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审核的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或者学位质量管理存在严重问题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当撤销其自主审核资格。


第三十五条 学位授予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学科、专业需要,向原审批单位申请撤销相应学位授予点。


第三十六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学位信息管理系统,依法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第三十七条 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在攻读该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


(一)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二)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


(三)攻读期间存在依法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严重违法行为。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授予学位、颁发学位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 学位授予单位拟作出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决定的,应当告知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拟作出决定的内容及事实、理由、依据,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第四十条 学位申请人对专家评阅、答辩、成果认定等过程中相关学术组织或者人员作出的学术评价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术复核。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自受理学术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重新组织专家进行复核并作出复核决定,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学术复核的办法由学位授予单位制定。


第四十一条 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对不受理其学位申请、不授予其学位或者撤销其学位等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复核,或者请求有关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处理。


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申请复核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复核并作出复核决定。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军队设立学位委员会。军队学位委员会依据本法负责管理军队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学位工作。


第四十三条 对在学术或者专门领域、在推进科学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或者对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取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学位授予单位,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后,可以向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个人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名誉博士学位授予、撤销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


第四十四条 学位授予单位对申请学位的境外个人,依照本法规定的学业要求、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水平等条件和相关程序授予相应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在境外授予学位的,适用本法有关规定。


境外教育机构在境内授予学位的,应当遵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的承认,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五条 本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时废止。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终身教育平台.jpg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MBA公益课堂: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培训|MBA实战|中国经济管理大学|MBA培训|硕士研究生|职业资格|管理培训 


中國經濟管理大學版權所有

本文链接:http://eauc.hk/post/821.html

分享给朋友: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学位法》新变革: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将依新法开启更多《全新职业类MBA学位证书课程》” 的相关文章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职业经理人资质标准体系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职业经理人资质标准体系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职业经理人资质标准体系内容提要:中国经济管理大学《职业经理人资质标准体系》发布:全国...

嚴正聲明

嚴  正   聲    明 &...

C班热招:全國職業經理MBA雙證班

C班热招:全國職業經理MBA雙證班  全國Mini-MBA職業經理雙證班精品課程...

中國經濟管理大學順利通過2010年度政府年檢

中國經濟管理大學順利通過2010年度政府年檢 熱烈慶祝中國經濟管理大學順利通過2010年度...

2011年度《证书查询系统》电子相片采集录入的通知

2011年度《证书查询系统》电子相片采集录入的通知

2011年度《证书查询系统》电子相片采集录入的通知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联合培训已经毕业...

2011年春節放假通知

2011年春節放假通知 2011年春節放假通知  關於中國經濟管理大學...